《御制百泉诗》(一)
清跸来游卫水源,小加构筑俨林园
洛中名胜山川秀,秋杪风光松菊存
座俯沧池下鸥侣,阶含碧鲜育桐孙
读书近溯周程旨,恰喜明窗暖日暾
《御制百泉诗》(二)
半顷明湖绿竹围,卫诗风景尚依依
大珠小珠玉盘落,知乐仁乐逸兴飞
竿线不期鱼受钓,樊笼可惜鹤思归
巡檐更读前人句,却似韩陵可语稀
以上两首诗是清代第六位皇帝、雍正皇帝第四子——乾隆皇帝(弘历,上图)巡游新乡辉县苏门山下百泉卫源庙时写的诗。乾隆皇帝是历代写诗最多的皇帝,一生写了4.363万首诗,接近《全唐诗》的篇目总和,他钟情寺庙,每到寺庙,总有诗赋。但是你知道吗?乾隆皇帝为巡游新乡辉县的卫源庙,竟然撤换了一任县令!?下面且听我慢慢道来。
乾隆十五年(1750)八月十七日,乾隆皇帝“奉皇太后恭谒祖陵,巡幸嵩洛,车驾出京师”,农历九月二十一日,乾隆皇帝偕皇太后,在拜谒了河南彰德府(今安阳市)羑里城、岳飞庙及河南卫辉府(今卫辉市)比干墓后,来到了辉县,下榻苏门山下、百泉湖内,这里有新任县令正蓝旗人、汉军副贡高俊飞专门为皇上、皇太后改造好的行宫——百泉翠华行宫(今百泉疗养院)、白露园(皇太后住)。
辉县苏门山属于太行山的一道支脉,海拔仅有184米,古人称砍柴为樵,取草为苏,苏门者,即“樵苏者入山之门也”。苏门山下的百泉(又名百门泉)开凿于商,已有3千多年的历史,因湖底泉眼无数而得名,又因泉水自湖底喷涌而出,累累如贯珠,故又名珍珠泉。《诗经 邶风·泉水》有“毖彼泉水,亦流于淇”;《诗经 卫风》有“淇水在右,泉源在左”。
《卫辉府志·山川》称:“百门泉,源出苏门山,下泉通百道,故名。诗曰:毖彼泉水。又曰:泉源在左,即此。一名卫源,以卫之河发源于此也。其泉虽以百门名,然实逾千万,不可胜数。自山麓,遍涌石窦中。及平地仰出,累累若珠树,汇为巨陂。方广数顷,渊涵澄澈,净无滓淀,细鱼虾蟹历历可数,藻荇交横,鸥鹭翔泳,朝晖晚霞,水光掩映,景尤殊绝,观者竟日每不知疲,实为中土之奇观。泉上有威惠王祠,祷雨有应,殿名清晖,金宣宗因改州曰辉。有灵源、涌金、喷玉、秾翠、洗心诸亭,亭有古今名贤题咏石刻。”
卫源庙的殿宇名为清辉殿(辉县名即由此来),百门泉是卫河之源,其庙创于隋,以主此水,世称灵源公。宋宣和七年封威惠王,元至元二十一年加封洪济威惠王,历代累修,元末兵毁。明朝洪武十一年改称卫源之神。历届卫辉府知府以四月八日致祭,每遇旱涝祈祷皆有回应。
在金元时期,在百泉上建有七亭,七亭分别为涌金亭、百泉亭、秾翠亭、聚远亭、思亲亭、筠溪亭和洗心亭。明代志书中有"辉县八景",即"崇山屏障,大川环远,苏门晓色,层楼挹翠,凡城夜月,百泉涌金,贞节古台,安乐遗窝"。其中“大川环远”“ 苏门晓色”“ 层楼挹翠”“ 百泉涌金”“ 安乐遗窝”五景都是在苏门山下百泉湖景区内。
在乾隆偕皇太后到辉县巡游之前,清廷对当地的县衙官员不太放心,为确保皇帝出巡时的安全,当年四月,清廷专门撤换了时任的辉县知县,并特派正蓝旗人、汉军副贡高俊飞到辉县担任知县。高俊飞到辉县仅担任5个月知县,只为完成乾隆皇上巡幸接待重任。按皇家官制,皇上出巡须提前建好行宫,但一向奢华的乾隆这次却要显示自己的节俭,谕旨高俊飞,此行一切从简,不另修行宫。县令高俊飞按旨意行事,把百泉湖畔的百泉书院改建为翠华行宫,又把书院大门改为午朝门。
接着高俊飞县令又把百泉湖的堤岸用条石围堤,栽木栏杆,漆刷一新,并把百泉湖的东西南侧几个大门同紫禁城一样,改建成东华门、西华门、神武门,每个大门都安排御林军守护。
在百泉湖巡游的日子里,乾隆帝偕太后拜谒卫源庙、孔子庙,登啸台,过安乐窝,游涌金亭、清晖阁……游湖登山,瞻仰、祭祀卫源神,品尝当地特产美食,不禁为这里的美景叹服,随即为卫源庙写了楹联和匾额。楹联曰:“源浚苏门灵泉昭上瑞,流敷卫土渥泽济群生”,卫源庙匾额曰:“利济中州”,并为卫源庙写诗一首:《卫源庙》驻跸苏门下,躬瞻清卫源地灵神以妥,派远物蒙恩百颗珠呈琲,一泓月贮痕流淇润桑土,利泽永中原乾隆帝随后偕太后谒安乐窝。安乐窝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邵雍的居住读书之处。邵雍(1012年-1077年),又称安乐先生,字尧夫,出生于河南林县,是北宋著名理学家、数学家、道士、诗人。天圣四年(1026年),邵雍16岁时,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,邵雍在这里刻苦读书,冬不生炉,夏不持扇,日食一餐,夜寝不枕,终在理学界独树一帜,首开宋代以来象数学的先河。
宋元年间,百泉湖东岸建有太极书院,元代燕京行台郎中姚枢于1141年辞官来辉县苏门山隐居,耕读自乐,自刊《小学》《论孟》等书。慕姚枢之名,1250年,元代著名学者许衡、窦默分别从怀庆府河内县(河南焦作沁阳)、肥乡(河北邯郸市)来到百泉,在太极书院内,经传、子史、礼乐、名物、星历、兵刑、食货、水利无所不授。不论出身,不言贵贱、因人施教,使求学者皆有所得。到明代,后人在这里建立了百泉书院,立'先贤祠',内祀周敦颐、邵雍、司马光、程颢、程颐、张载、朱熹、张栻、吕东莱、许衡10人。乾隆皇帝自幼接受理学教育,深受理学影响,自然要去拜谒儒学大师邵雍的居读之处——安乐窝,他有感而发,题诗曰:《安乐窝》前者周程后者朱,同归何碍却殊途深知天地理数蕰,不作语言文字儒咸思安贫乐道趣,常依月到风湖来啸台近在烟啸里,异世芝兰结契无
乾隆皇帝在登临苏门山的路上,发现了一株奇树,它根茎盘根错节,虽扎根石缝,却枝繁叶茂,顿觉十分神奇,“百泉多奇树,然不过曲拳轇轕,貌古形诡,而未始离。夫木也,惟此树,其根盘错多穴,望如淮石,亦有石子磥磈苍皮间,其上则扶疏,老干依然嘉树,深秋叶落不知其名。问之,云,皂荚。百泉奇树无复奇乎?此者矣。既命笔,为传其神,复成是歌,题于上而识之。”《奇树歌》久竹青宁古或闻,异哉此树非木群木乎石乎难疏分,我忽逢之清卫濆下临流水上干云,盘根错节如髡屯两株直耸拿轮囷,华清一树其子孙小试成仙左骑军,兴来命笔传其神
乾隆皇帝又登上了苏门山上的孙登啸台。苏门山海拔只有184米,但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”,这里曾是魏晋时期“竹林七贤”之一阮籍所言的“大人先生”——孙登隐居之地。孙登字“公和”,号“苏门先生”,土窑居之,夏则编草为裳,冬则披发自覆,善长啸,好读《易》,抚一弦琴,学百鸟鸣,辩百鸟音,被历代学者尊奉为口哨技艺的开山鼻祖。晋代以后,人们在此建台纪念,取名为“啸台”。
乾隆皇帝登上苏门山顶啸台,环顾山顶翠柏郁郁葱葱,俯瞰百泉湖上碧波荡漾,一时诗兴大发,即作诗一首:《啸台》太行秀迤苏门山,宜为隐者所盘桓我来深秋气萧霁,旷怀以上千年间辞骑屧步凌崇峦,憩籍猗糜之皋兰谡谡天风吹凤鸾,即遇公和相周旋清激啸旨我不解,慷慨啸理我或闲嗣宗猖狂岂能攀,诗留片石飘乎仙乾隆皇帝离开百泉继续南巡之后,受宠若惊的高县令将乾隆帝写的《啸台》等几首诗分刻在石碑上,竖立在苏门山上和啸台前,并建造了御碑亭一座和碑廊。随后,便告辞辉县县令一职,回京复命,自然少不了被皇上升官加䘵。自此,百泉卫源庙、苏门山因皇帝驾临而声名天下,而百泉难有今日之美景,更得益于高县令督造出的皇家“形象工程”,虽历数百年,仍经久不衰。在此应为高县令记下一大功劳。
20世纪40年代,苏门山啸台因居高临下,沦为侵华日军的炮台,遭战火毁坏。1959年,辉县在苏门山顶原址上重建啸台,并建亭一座,称为啸台亭。现今在百泉湖景区内留存乾隆皇帝“御碑”4通,三通在碑廊,一通在苏门山巅啸台前。
2001年6月,包括苏门山、百泉湖、百泉书院在内的古建碑刻等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5年百泉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。
苏门山下,千年百泉,这里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又有南国园林的清新秀丽,还有北方山水的雄伟壮观,古往今来一直是文人墨客所向往、所崇尚,被誉为“中州颐和园”、“北国小西湖”,如今更成为人们寻古探幽,感悟山水,研问国学的佳境。